治疗方法:
取俯卧位或侧卧位,用29~31号的5~7寸长的芒针,常规消毒皮肤后,快速刺入皮肤,得气后取得较强的针感即留针20~30分钟,行针时不可多做提捻手法。
选穴配伍采取循经取穴、解剖定位、压痛点、活动中痛点4者结合,在环跳、秩边、承扶等关键穴位上施行必要的手法,使患者具有强烈的针感为佳;选穴少而精,一般扎3~5针,针刺顺序为先上后下,先左后右,一个穴位勿连续使用3次以上。
一般按隔日针刺1次,连续10次为1个疗程,每个疗程后休息3天。
中药以地龙汤为主方:地龙9g,独活9g,大黄10g,全当归10g,制香附10g,生甘草6g,杜仲12g,川芎9g,桃仁10g;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分早、晚2次服用。
加减:疼痛剧烈者加蜈蚣、全竭、三七、乳香、没药;伴肌肉紧张者酌加葛根、木瓜、芍药;伴有腿麻胀抽痛酌加炮甲片、天麻、蜈蚣、牛膝、五灵脂、忍冬藤;兼外感风寒酌加姜活、荆芥、防风、桂枝、麻黄、秦艽、伸筋草;体质素虚,肝肾亏损酌加黄芪、党参、太子参及六味地黄丸等。
芒针因其体长刺深,通过穴位刺激,经络感传,刺激了神经末梢,从而引神经系统中生物电脉冲的广泛发放和传递,进而引起全身体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和生物学变化,从而激发了体内的抗痛机能,可产生镇痛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功能的作用,
以达到消除病变部位组织水肿、粘连及无菌性炎症反应,提高局部新陈代谢能力,改善局部化学环境,松解痉挛的软组织,调整腰骶椎力线结构,重建椎体间代偿机制,达到疏通阻滞,流畅气血,疏筋活络,解痉镇痛,以通为用目的,因而特别适用于可以深刺达到目的之病痛,如根性神经痛及神经炎所致的疼痛。
芒针配合中药治疗坐骨神经痛,对椎管外疾病疗效尤为显著,收效也快。对椎管内疾病一般1~2个疗程也可显效。但对椎管内某些疾病如突出物偏大,尤其是病程半年以上者,则显效较慢。经CT核实有较严重的椎管狭窄,椎管内骨性增生明显,压迫硬脊膜,此类患者只能求助于手术治疗。